联系电话
当前位置:首页>>趣味表演>>正文

表演究竟是什么,一段路或一头龙?

来源:表演艺考 时间:2018-04-23 作者:表演高考培训
喜报

《如何指导演员》这本书的作者朱迪丝·韦斯顿来头不小,但很惭愧,在看到本书中的介绍之前,对这个名字确实没太多了解。她有哪些成就很多评论里都写过,这里无需更多引用了。反正是个狠角色,嗯。

所以最初只是带着对内容本身的好奇翻下去,于是欣喜地看到了这位从业数十年的前辈,是怎么从自己的角度把表演行为和指导表演的过程,一点点剖析出来。甚至有些结论或者劝诫,和笔者本人在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想法相当接近。感觉这是最近看到后浪出版的电影书籍里,最值得读读的一本。

虽然是理论书,书本身的阅读感倒比较顺畅,没有太多这个派别那个体系来令人心生敬畏,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概念本身假如不能产生简化阐释的作用,就一定会造成更多杂音。那么还不如暂时抛弃掉所谓“精准表达”的执念,先引起受众对事情本身的兴趣。

即便只是对演戏这件事感兴趣的影迷,看她把表演中产生的各种心态细节娓娓道来,也多少会感觉有趣。只是段子不算太多,想广泛收集一些诸如“《瑞典女王》里嘉宝那个传世的特写只不过是放空的表演”,“《码头风云》中白兰度将女主角套在自己手上是失误后将错就错的伟大设计”之类的传奇故事,可能这本书不太能满足。说案例总是更轻松的,但学习也不能完全为了轻松,发现现在一些做讲座的人,就是靠讲故事混时间,最后结尾得出一个也没人能反对的结论。

演员张柏芝

《码头风云》

由于一些原因,多年来一直有大量接触非职业年轻演员的经验。大多是学校剧团内的成员,他们对表演是有兴趣的,但表演本能则千差万别。有的会试图去理解台词中的逻辑重音,有的只是本能地去完成台词给的任务,也就是说从中学的“分角色朗读”状态中并没走出来多久,有的比较在意自己的情绪是否得到释放,而有的会因为看过太多刻板式表演(比如瞪眼、张嘴、晃头),而机械地锁死了对角色进一步接近。

我本人来说是比较愿意和演员慢慢从聊故事,聊人物前史去切入到表演细节里的,但现实经常是,时间成本不够多,演员主动意愿不强(即便态度可能很好),最终往往必须编排一些粗浅的动作,让他们对应台词一起背下来。简单说就是真的吼过了,跳过了之后,凭借这些形而上释放出来的感受,反而会让演员有成就感。

而感受返回到他们自身时,悟性高的人可能有些更深的体会,他们会自己主动调整动作细节,再争取不被细则束缚,找到更合适的内容。而稍微懒惰或拙朴的演员,保持在这个动作序列内,至少也能传达出基本的表演信息。而连台词都不能完全背下来的演员,也就无法再做更多要求了。

所以那时切身心得就是,体验抑或方法什么的,这些都没有一定之规,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。但是技巧和沟通都是需要的,不能模模糊糊的去讲一堆戏的意思,最后就只是依赖演员的天赋去塑造角色。

码头风云

扯远一句,好像在我们的文化大环境里,对工业精神的尊重从来都相对欠缺。尤其在艺术领域,大量被神话被歌颂的都是貌似无师自通的天才,天生就该吃这碗饭的牛人。可任何一个行业,任何一个组成金字塔底座部分的人员,其实需要的是对业务本身的了解,通过合理的训练以达到精进。表演这个看起来虚到无法量化的工作,就更加是以“不可说”的状态传达着。似乎真的也看不到有谁归纳过导演到底应该如何准确表达他的意思,甚至如何对演员表演部分进行修正。所以大部分影视剧花絮里最爱拍的,就是导演自己上阵演了一遍,“照着这个来”。

在《如何指导演员》中,朱迪丝排出了很多“指导”本身的行为准则,以及这背后的道理。她明确表示“再演用力一点”“他一说什么什么,你就生气”都是排练中的禁语,她说“演员要能原谅自己的失误”她说“演员宁可往放松地往错了演,也不要时刻紧张去想着怎么演对”,关键的是,作者似乎是从更高的角度去勾勒了导演与演员的关系。演员要充分信任导演,反之亦然。如果演员不能在内心深处相信导演给自己的指示是正确的,或者是有效的。他就会分心来观察自己演得好不好,而当他一旦开始“观察”,这种痕迹自然就会破坏表演整体感。从我看来,演员就好像一个蒙着眼睛走路的人,导演的指示是他唯一能信赖的东西,三心二意就会走歪。

再套一个模式,或许有点像心理医生和治疗对象,但双方目标不是治愈心理的问题,而是二人合作把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合理人格放置到演员体内,让他人认可。无论如何,排除文本的基础,每场表演最终就是只属于导演和演员之间的默契。导演一定要掌握和演员沟通的技巧,这样给戏的加分会非常明显。当然有很多伟大的导演是重视画面调度多于关注演员的,也会有一些出色的作品,那么不是要依靠演员自身的素质,就需要一位出色的副导演了。

朱迪丝还在一章中反复强调演员的“倾听”是很重要,还引用了摩根弗里曼的一句话:“我认为如果你有表演的天赋,那一定就是倾听的天赋”,这也是个人在实际中有很直观感受的一点。排练舞台剧时,演员非常容易在说完台词之后,自然而然进入一种“嗯,开始准备我的下一段台词了——嗯,快说到了——嗯,说完了,该我了”的状态。这还是好的,更差的演员会有点“无事可做”的样子。虽然从视觉盲点来说,观众习惯于聚焦在说台词的人身上,所以台上搭戏的人只要不是特别走神,通常破坏力不强。但那个气氛是不对的。而且仅仅是因为对方说完了台词,而接那句台词,则又变成了任务一样的表达。所以在关键的一些戏里,我会要求演员主动把内心的活动写明白,要求他们默读完之后,再接上自己的台词,这是个笨办法。但效果立刻不同了,那些台词稍稍更像是演员从身体里发出来的一样。

这只是粗浅的一个应用,从更高的要求来说的,好的对手在导演看来不是“两组表演”,而应该是“一场戏”。认真的倾听会让对手更感觉到尊重,让团队表演凌驾在个人演出效果之上。而这也需要演员对表演本身的足够重视。

这样让人能频频点头,又不止停留在表演本身,而让人能看到关于沟通和交流的段落还有很多。

反正可以细品。

天籁荣誉